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和歌山へ。
卒業式前に家族と共に和歌山へ行きました。
和歌山で4日間を楽しく過ごしました。
今回持ち出した機材は常用の5D Mark IIIとGR IIです。
GR IIにGW-3というワイドコンバーターを組み合わせました。
時々iPhone 6も使いました。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EVF versus OVF
There are countless debates on the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of the electronic viewfinder over the optical, so I’m not here to extend such conversation. Who am I to talk about the intricacies of specs anyways?
But while I also find the EVF an inevitable evolution of camera tech, I think the OVF is still worthwhile in the current landscape of photography.
I’ve been switching back and forth from mirrorless cameras to DSLRs, and vice versa. All the times I’ve convinced myself that it was the speed of operation and reliability of a SLR that was forcing me to keep shooting one. But now I think I had it all wrong.
You see, it’s just a different experience shooting through an EVF in comparison to an OVF. At least for me.
But while I also find the EVF an inevitable evolution of camera tech, I think the OVF is still worthwhile in the current landscape of photography.
I’ve been switching back and forth from mirrorless cameras to DSLRs, and vice versa. All the times I’ve convinced myself that it was the speed of operation and reliability of a SLR that was forcing me to keep shooting one. But now I think I had it all wrong.
You see, it’s just a different experience shooting through an EVF in comparison to an OVF. At least for me.
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Adobe. Please FIX Lightroom.
I have no clue how a product like Adobe Lightroom, that is so similar to the Camera Raw feature in Adobe Photoshop, can lag behind in performance so much.
PLEASE. ADOBE. HAVE THIS GOD DAMN THING FIXED.
User experience has been horrible for years now. I was convinced that my PC was too slow back a year ago. But now I have upgraded to 16GB of RAM, switched to a modern Quad Core CPU and bought a NVIDIA GeForce GTX1060 graphics card, and Photoshop runs like a breeze on my new PC. 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 Lightroom remains to suffer from lag even after maxing-out every possible optimization options.
Heck, even adjusting curves in Lightroom is a total nightmare.
Having tried Capture One Pro and SILKYPIX Developer Studio Pro, these softwares have really made a positive impression on me, but I would need a total workflow overhaul to switch from Lightroom.
PLEASE. ADOBE. HAVE THIS GOD DAMN THING FIXED.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ノハナの無料フォトブックを注文してみた
3年前から趣味でカメラを持ち始め、今まで色々な景色を撮ってきました。
いつか写真集を出してみたいと思う僕は、毎日写真撮り続けています。
ノハナの無料でつくれるフォトブックが超オススメすぎるので紹介する | YUTOLOG
とりあえず、今回はYUTOさんにおすすめいただいて、フォトブックを作ってみました。
フォトブックの内容は、この数年間に中井で撮った写真です。
完成品、こちらです。
無料なのに、想像以上のクオリティーに驚いてました。
どうぞご覧ください。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Firmware 4.00
上週到ヨドバシカメラ試玩α9的時候,碰巧對比了一下α7R Mark II。結果不碰不知道,一碰嚇一跳。當天居然發現α7R Mark II可以像α6300/α6500一樣直接切換對焦點了,不需要再按一下c1/c2/c3/c4來提前設置功能鍵,按下快門之後也還可以直接選擇。
欣喜若狂的我馬上問了店員,原來是因為店長給店裏所有的Mark II系列機身都升級了當天剛發佈的固件4.00!
我本來不相信Sony會那麼的良心,會把這樣方便的功能透過固件升級"下放"給以前的機身。畢竟Sony不像Fujifilm對老用戶那麼的照顧。不過看來我這個猜測是半對半錯。雖然Mark II系列雖然很幸運地獲得了如此方便的功能升級,價格崩盤了的一代機身卻還是一如既往得按照以前的方式操作。
總而言之,這個固件升級直接解決了我一直以來對Sony最大的抱怨之處,那就是Flexible Spot的對焦點選擇。當天我就賣了包括D750在內所有的Nikon器材,買了一台α7 Mark II,回到了Sony的懷抱。沒買α7R Mark II的原因是因為這臺在日本的價格實在是太可怕了,不像我之前在大陸買的時候那麼便宜,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了α7 Mark II。
拍人較多的我,鏡頭當然是優先選擇了FE 55mm F1.8 ZA和FE 85mm F1.4 GM。兩個月前因為操作不順賣掉α7R Mark II的時候,我最捨不得的就是G Master系列的那顆85mm鏡頭了。雖然價格高昂,那卻是我近一年來最喜歡的鏡頭之一。
不再次選擇FE 50mm F1.4 ZA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是因為我試過α9搭配那顆鏡頭之後,實在沒法接受Mark II系列搭配它的對焦速度了... 對於標準焦段的鏡頭,我對對焦速度的要求會比85mm來的高,所以我會更願意去容忍FE 85mm F1.4 GM的龜速對焦。
為了手持方便,我也購買了與α9同期發佈的GP-X1EM手柄來提升握持感。我必須說,Sony能夠讓這個附件向下兼容Mark II機身也讓我吃了一驚。現在不但可以直接切換對焦點了,機身的握持感也因為有了這個手柄而大大地進步了。雖然小拇指不再懸空了,但是¥10,000+的售價讓我的錢包也...
二話不說,回家我自然是馬上地升級到了最新的4.00固件。我必須說,這次的升級對於我這種對以前的相機有強烈使用依賴性的人實在是個福音。
買這臺相機的時候我還順便買了GRAMAS的Extra Glass系列玻璃膜來保護屏幕。根據以前的使用經驗,Sony的這些小相機屏幕還蠻容易劣化的。GRAMAS的製品也比許多雜七雜八的保護膜來的靠譜許多。
最後就是這個了。FDA-EP16正是α7R Mark II上的那個護目鏡罩。這個的材質會比α7 Mark II自帶的稍微薄、軟一些。雖然α7 Mark II的EVF放大倍率不如α7R Mark II,至少我也會希望能夠以其他方式來增強觀感。
第一印象?其實沒有什麼第一印象了,以前都寫過心得了。α7 Mark II也是我買第三次的老朋友了。當年一直作為備機來使用,結果這次了變成主力機身。靜待Mark III時代開始的這段時間,我覺得用這臺應該還算堪用吧。
如果說對α7 Mark III有什麼期待的話,我會希望EVF能夠和α7R Mark II的規格平起平坐、傳感器像素升級到3000萬以上、沒有搖杆也至少給一個觸摸屏、然後電池可以用NP-FZ100,不要再用NP-FW50這顆NEX時代用到現在的小容量產品了。
如果有閒錢,或許會再買一台APS-C的E卡口機身插個超廣角鏡頭當作備機和視頻錄製專用機。介於α6500現在價格太高、α6300又沒有IBIS,只能再等等了。
其他鏡頭的購買的話,我目前把期待放在Sigma身上。我現在缺少一顆廣角鏡頭。聽說Sigma今年夏天會出一顆35mm規格的大光圈定焦,很想看看這顆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如果是Art系列產品,性能超過FE 35mm F1.4 ZA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吧。
加油啊,Sigma。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入門級全能戰士,創作的推進器—Nikon D750簡單使用心得
Nikon D750的廣告詞的意思翻譯過來大致是“進攻吧,表現者!”,定位正式希望這臺相機的用戶可以隨心所欲地駕馭器材去創造一些作品。我很認同這臺機身的定位,也對這個廣告詞一直都讚譽有加。輕量(廉價)化的機身、改良過的手柄、經過精心設計的內部電路板、進化了的2400萬像素CMOS傳感器,加起來正成為了這臺機動性高超的D750。
買來將近兩個月了。開門見山地說,D750是我的等待新一代D8XX機身的過度機。我把D810賣掉的時候就告訴了自己,不要再滅門回去買玩過的5D Mark III和5D Mark IV了,因為個人經驗已經告訴了我自己不太適合Canon的操作。我在這段時間需要一台機動性高、性能又不會讓用慣上位機種之後覺得太受不了的機身。所以左看右看之後,無奈之下,我只好買了D750(其實在買D750之前還轉折去買D800與Df了,不過這裡就不多提了)。現在想和大家聊聊我對這臺單反的使用感受。
我用的頂級鏡頭並不多,使用的工具應該是比較多數D750的潛在用戶會買的。如果覺得太廉價了又或者超出預算了,那就當看看就好咯。
簡單使用下來,我覺得D750真的是一台非常好,多方面都很平衡的相機。而且中古只要14萬日幣就能買到這樣高性能的一台單反,實在是很難得。不過我還是有許多的小怨言。
首先,D750的輕便我認為是能夠第一時間感覺的出來的。不管是從本身的重量還是新設計的手柄來看,D750都很明顯比D810來的便攜,比DF / D610的手感也好不少。雖然這個又深又細的握把在D750剛上市的時候讓我稍稍不習慣,握久了之後我發現還是蠻實用的。尤其是搭配各種Sigma鏡頭的整體平衡,我感覺D750握起來比D810都還要好。
更詳細地和大家分享,我覺得D750新設計出來的手柄雖然能感覺到進步,但其實完成度不是很高。搭配Sigma 50mm F1.4 DG HSM的時候我認為是手感巔峰(我之前從來沒有感受到這顆如此適合帶出門過),但是搭配同場的35mm就顯得手感略奇怪。自家的AF-S NIKKOR 58mm f/1.4G我也覺得手感在機身上不是特別舒服,更別提24-70mm了。
讓我比較欣慰的是,廠商很明顯聽到了包括我在內的人對D750手感上的抱怨,因為後來出現的D5與D500一樣有很深的手柄,手感就進步了許多。這點真的必須好好讚賞Nikon對於消費者的聆聽。
很多人抱怨D750的質感太塑料,帶來易損、易摔壞等困擾。但是它用料再不堪也是我少數願意每天帶出門的一台單反相機。在我的器材庫里,上一台這樣的單反相機,大概是Df吧... 還能怎麼說呢?因為它輕嘛!
最高到1/4000秒的快門速度上限絕對是一個硬傷,這個沒辦法否認。但是我看了看過往的EXIF,我用爆這個快門速度的情況並不多,久而久之也就釋懷了。
最高快門速度的限制並不是讓我心裏不舒服的一個硬指標,讓我用的不太開心的一點其實是它的"快門感覺"。在日本論壇許多人講シャッターフィーリング(Shutter Feeling),其實說穿了就是按下快門的時候那種震動的主觀體驗。順帶一提,我個人偏好於X-Pro2的那種又彈性的快門感。
根據媒體的訪談,D750因為快門刹車結構的不同,沒有做成和D810那種柔和的快門相似的感覺。D750的快門聲讓我感覺像是相機在抽鞭子,"啪嗒!"一聲重重甩下,不但聲音大(下降的那一聲高音域比較充沛,所以聽起來特別響)、機震也不小。我目前雖然沒有發現有因為機震而抖掉的照片,但是實際拍起來的主觀體驗我並不是特別滿意。
更喜聞樂見地與大家分享,我買這臺中古的時候買到了快門有問題、需要被召回的機身。這臺開機後有不小的幾率在高速快門下按的第一下會出現ERR,讓我失去了不少瞬間抓拍的機會。雖然在返廠維修後這就不是問題了,這讓我還是有點心寒。
2400萬像素(還帶低通濾鏡)的CMOS解析力大概是我最討厭這台相機的地方了吧... 不,其實也不能說討厭,就是我感覺實在是太不夠帶勁了。以前我的Sigma 50mm F1.4 DG HSM在D810 / D800 / α7R II上放大一看都是爆炸的細節,在D750上很明顯就沒有那麼震撼,讓我總麼也沒辦法喜歡上這台相機。而且也不是跑焦問題,其實我過手兩台D750的對焦精度都還比我前後買的D810與D800還準,大光圈、小光圈、室外、室內、棚拍等等我都經歷過了,我就是感覺不到那種驚人的細節表現。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同樣2400萬像素的ILCE-7M2我都覺得更銳利,不過應該也不是鏡頭的問題吧?
還有大概是我最近發神經了。我感覺5D Mark III都不輸D750的細節。我或許該吃藥了吧。
我聽說雖然有低通濾鏡的傳感器拍出來的圖都會損失一點細節,但是這也和低通濾鏡的強度有關。我不是很清楚D750的低通濾鏡效果是否真的太強了還是怎麼。看過Nikon的訪談之後,雖然開發者也說低通濾鏡的強度和以往相當,我還是覺得損失了這些細節讓我不太舒服。以前和網友討論過這點,那時候的我還覺得有沒有低通濾鏡大概沒差,現在的我大概不會再去買一台傳感器上還帶有低通濾鏡的相機了吧...
我是比較變態,喜歡在Lightroom/Photoshop裏面100%放大來看照片的那種人。我本來還期待D750或許能打破我喜歡玩器材的折騰慾望,讓我長久使用下去。不過光就我不滿意細節還原的這點看來,或許D750真的只能當我等下一台三位數機身的過度機了吧。
雖然細節不盡人意,D750的高感與動態範圍我認為絕對是值得讚賞Nikon的地方。畫質上,衝破了ISO 6400我都不會太在意。ISO 12800我也找得到我認為能用的照片!或許是因為我比較寬容吧。
動態範圍也是,D750對我來說夠用了。其實只要不要像5D Mark III那樣大白天拉個陰影都容易出現彩噪我覺得就都行了。我也沒感覺到D750和我之前的D810/D800有多大的差距。
發色這方面的話,雖然我大多數後期,但是我下手應該不算重的。都拉RAW出來我還是能感覺到每家的顏色科學這方面有不一樣的感覺。Nikon的這塊2400萬像素的CMOS傳感器我認為是介於它的3600萬和1600萬之間的感覺(廢話)。它沒有D800/D800E/D810的感覺那麼深邃、厚重,也沒有D4/D4S/Df那種清淡雅致的感覺。
或許正是因為顏色算法不同,同樣用2400萬像素CMOS的Sony機身我感覺比Nikon的顏色會更偏素一點。這也很難說好壞,我只能說每家的感覺都不太一樣吧。總之我覺得就算不後期,D750的顏色應該還算可以接受的。
我認為不喜歡Nikon偏暖調、偏"記錄色"的人或許會更喜歡1600萬像素的那塊CMOS的發色(類似"記憶色"卻不像Fujifilm那麼極端)。反差稍微低一點,但是又不像Sony那麼素。我的主觀體驗告訴我,Df那個在現在算是比較"不Nikon"的一種顏色了。
習慣AWB用B2M1或者B1M1法則的人在D750也會找到與D810一樣更精細的0.X的修改能力。這對於不少用戶來說應該也算是福音了。
至於Picture Control多了個Flat、還有更細微的調整方式這一點,因為我不拍JPEG、也不用D750錄像,就沒法和大家分享太多有關於這方面的經驗了。
把對焦系統下方算是Nikon佛心來的了。雖然D750 Multi-CAM 3500 II這個對焦模塊的橫向涵蓋範圍相對D810的Multi-CAM 3500來說縮水了,但是之前我也寫了精度絕對一流。我甚至都被嚇到了。我過手了兩台D750了,還沒有遇過配了10幾顆Sigma鏡頭都這麼準的對焦系統。我在Canon、Nikon不同機身玩下來,D750還是屬於最準的了。暗光對焦也比5D Mark III,D800之流來的好,實際使用上和D810不相上下吧。
號稱全51點(特定鏡頭和環境下)都能在-3 EV的情況下工作我認為不假。誠然,搭配稍微老一點的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鏡頭時我確實有碰過在棚內沒有常亮燈照射而對不上焦的情況,但是大多數時候還是可以正確合焦的。D750不像我使用過的很多無反相機,很少發生提示合焦了卻失焦了的假合焦的情況。
自從用了5D Mark IV和EOS M5之後我就對Live View對焦要求越來越高了。D750實在是... 唉,這算是Nikon本身的問題吧。有翻轉屏,卻沒有觸屏,也沒有Canon那種雙Pixel CMOS AF的技術,有的時候只是想隨意點拍照都不方便。沒辦法了。
對於我來說,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看看Nikon的下一台三位數旗艦相機適不適合我,再做最後升級的決定了。D750再怎麼強大,對我來說也就是個過渡期用的相機了。我現在把D750與我的X-T20和EOS M5並用,雖然只是一台低級別的機身,D750在我目前的使用器材裏確是我的主力用機。棚拍、室外室內什麼的都已經用透了。如果不是因為近期我被EOS M5 + EF-M 11-22mm STM這種輕便又快速的搭配吸引上的話,我可能會更常把D750帶出門。
下面三張就是我用EOS M5拍的。雖然大家都說什麼相機都能拍照,好多人也喜歡吹噓手機有多厲害,我還是因為不同形態的相機(單反/微單/卡片、旁軸/單反、數碼/膠片 etc.)給人的拍照感覺與視角都不太相同。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喜歡擁有不止一台的相機,好讓我體會不同的拍照樂趣。
至於要把D750推薦給其他人。我會很樂意把它作為α7 II/6D同級別的考量對象。D750的優勢在於它明亮的光學取景器(我知道,光是這點就會有不少人罵我吧哈哈)、相對Nikon其他機種更輕量化更好握的機身設計、以及能試用一眾高素質又廉價的1.8G原廠鏡頭。不過說真的,α7 II現在大概10~11萬日幣出頭就能買到中古了,如果不是對Nikon和單反相機情有所鐘,其實初學者可能會更適合這些微單也說不定。
D750好是好,不過要說喜歡,實在是喜歡不起來啊。
買來將近兩個月了。開門見山地說,D750是我的等待新一代D8XX機身的過度機。我把D810賣掉的時候就告訴了自己,不要再滅門回去買玩過的5D Mark III和5D Mark IV了,因為個人經驗已經告訴了我自己不太適合Canon的操作。我在這段時間需要一台機動性高、性能又不會讓用慣上位機種之後覺得太受不了的機身。所以左看右看之後,無奈之下,我只好買了D750(其實在買D750之前還轉折去買D800與Df了,不過這裡就不多提了)。現在想和大家聊聊我對這臺單反的使用感受。
我用的頂級鏡頭並不多,使用的工具應該是比較多數D750的潛在用戶會買的。如果覺得太廉價了又或者超出預算了,那就當看看就好咯。
簡單使用下來,我覺得D750真的是一台非常好,多方面都很平衡的相機。而且中古只要14萬日幣就能買到這樣高性能的一台單反,實在是很難得。不過我還是有許多的小怨言。
首先,D750的輕便我認為是能夠第一時間感覺的出來的。不管是從本身的重量還是新設計的手柄來看,D750都很明顯比D810來的便攜,比DF / D610的手感也好不少。雖然這個又深又細的握把在D750剛上市的時候讓我稍稍不習慣,握久了之後我發現還是蠻實用的。尤其是搭配各種Sigma鏡頭的整體平衡,我感覺D750握起來比D810都還要好。
更詳細地和大家分享,我覺得D750新設計出來的手柄雖然能感覺到進步,但其實完成度不是很高。搭配Sigma 50mm F1.4 DG HSM的時候我認為是手感巔峰(我之前從來沒有感受到這顆如此適合帶出門過),但是搭配同場的35mm就顯得手感略奇怪。自家的AF-S NIKKOR 58mm f/1.4G我也覺得手感在機身上不是特別舒服,更別提24-70mm了。
讓我比較欣慰的是,廠商很明顯聽到了包括我在內的人對D750手感上的抱怨,因為後來出現的D5與D500一樣有很深的手柄,手感就進步了許多。這點真的必須好好讚賞Nikon對於消費者的聆聽。
最高到1/4000秒的快門速度上限絕對是一個硬傷,這個沒辦法否認。但是我看了看過往的EXIF,我用爆這個快門速度的情況並不多,久而久之也就釋懷了。
最高快門速度的限制並不是讓我心裏不舒服的一個硬指標,讓我用的不太開心的一點其實是它的"快門感覺"。在日本論壇許多人講シャッターフィーリング(Shutter Feeling),其實說穿了就是按下快門的時候那種震動的主觀體驗。順帶一提,我個人偏好於X-Pro2的那種又彈性的快門感。
根據媒體的訪談,D750因為快門刹車結構的不同,沒有做成和D810那種柔和的快門相似的感覺。D750的快門聲讓我感覺像是相機在抽鞭子,"啪嗒!"一聲重重甩下,不但聲音大(下降的那一聲高音域比較充沛,所以聽起來特別響)、機震也不小。我目前雖然沒有發現有因為機震而抖掉的照片,但是實際拍起來的主觀體驗我並不是特別滿意。
更喜聞樂見地與大家分享,我買這臺中古的時候買到了快門有問題、需要被召回的機身。這臺開機後有不小的幾率在高速快門下按的第一下會出現ERR,讓我失去了不少瞬間抓拍的機會。雖然在返廠維修後這就不是問題了,這讓我還是有點心寒。
2400萬像素(還帶低通濾鏡)的CMOS解析力大概是我最討厭這台相機的地方了吧... 不,其實也不能說討厭,就是我感覺實在是太不夠帶勁了。以前我的Sigma 50mm F1.4 DG HSM在D810 / D800 / α7R II上放大一看都是爆炸的細節,在D750上很明顯就沒有那麼震撼,讓我總麼也沒辦法喜歡上這台相機。而且也不是跑焦問題,其實我過手兩台D750的對焦精度都還比我前後買的D810與D800還準,大光圈、小光圈、室外、室內、棚拍等等我都經歷過了,我就是感覺不到那種驚人的細節表現。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同樣2400萬像素的ILCE-7M2我都覺得更銳利,不過應該也不是鏡頭的問題吧?
還有大概是我最近發神經了。我感覺5D Mark III都不輸D750的細節。我或許該吃藥了吧。
我聽說雖然有低通濾鏡的傳感器拍出來的圖都會損失一點細節,但是這也和低通濾鏡的強度有關。我不是很清楚D750的低通濾鏡效果是否真的太強了還是怎麼。看過Nikon的訪談之後,雖然開發者也說低通濾鏡的強度和以往相當,我還是覺得損失了這些細節讓我不太舒服。以前和網友討論過這點,那時候的我還覺得有沒有低通濾鏡大概沒差,現在的我大概不會再去買一台傳感器上還帶有低通濾鏡的相機了吧...
雖然細節不盡人意,D750的高感與動態範圍我認為絕對是值得讚賞Nikon的地方。畫質上,衝破了ISO 6400我都不會太在意。ISO 12800我也找得到我認為能用的照片!或許是因為我比較寬容吧。
動態範圍也是,D750對我來說夠用了。其實只要不要像5D Mark III那樣大白天拉個陰影都容易出現彩噪我覺得就都行了。我也沒感覺到D750和我之前的D810/D800有多大的差距。
發色這方面的話,雖然我大多數後期,但是我下手應該不算重的。都拉RAW出來我還是能感覺到每家的顏色科學這方面有不一樣的感覺。Nikon的這塊2400萬像素的CMOS傳感器我認為是介於它的3600萬和1600萬之間的感覺(廢話)。它沒有D800/D800E/D810的感覺那麼深邃、厚重,也沒有D4/D4S/Df那種清淡雅致的感覺。
或許正是因為顏色算法不同,同樣用2400萬像素CMOS的Sony機身我感覺比Nikon的顏色會更偏素一點。這也很難說好壞,我只能說每家的感覺都不太一樣吧。總之我覺得就算不後期,D750的顏色應該還算可以接受的。
(Df的顏色搭配SP系列的Tamron鏡頭,我覺得顏色會更加清麗)
(AF-S NIKKOR 58mm f/1.4G的話也會有反差較低的色澤,經過調整我覺得我也很喜歡)
我認為不喜歡Nikon偏暖調、偏"記錄色"的人或許會更喜歡1600萬像素的那塊CMOS的發色(類似"記憶色"卻不像Fujifilm那麼極端)。反差稍微低一點,但是又不像Sony那麼素。我的主觀體驗告訴我,Df那個在現在算是比較"不Nikon"的一種顏色了。
習慣AWB用B2M1或者B1M1法則的人在D750也會找到與D810一樣更精細的0.X的修改能力。這對於不少用戶來說應該也算是福音了。
至於Picture Control多了個Flat、還有更細微的調整方式這一點,因為我不拍JPEG、也不用D750錄像,就沒法和大家分享太多有關於這方面的經驗了。
D750或許是我用過的相機裏最我適合出門隨身帶出去的單反相機了。綜合體積與性能,除了快門聲難聽了些,簡單和我女朋友約會的話我會更願意帶性能更好的D750而不是空有復古造型的Df。
(公平地說,其實我會更願意帶EOS M5這種微單... 不過你懂得,我剛剛也把前提說是"單反"了...)
號稱全51點(特定鏡頭和環境下)都能在-3 EV的情況下工作我認為不假。誠然,搭配稍微老一點的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鏡頭時我確實有碰過在棚內沒有常亮燈照射而對不上焦的情況,但是大多數時候還是可以正確合焦的。D750不像我使用過的很多無反相機,很少發生提示合焦了卻失焦了的假合焦的情況。
自從用了5D Mark IV和EOS M5之後我就對Live View對焦要求越來越高了。D750實在是... 唉,這算是Nikon本身的問題吧。有翻轉屏,卻沒有觸屏,也沒有Canon那種雙Pixel CMOS AF的技術,有的時候只是想隨意點拍照都不方便。沒辦法了。
下面三張就是我用EOS M5拍的。雖然大家都說什麼相機都能拍照,好多人也喜歡吹噓手機有多厲害,我還是因為不同形態的相機(單反/微單/卡片、旁軸/單反、數碼/膠片 etc.)給人的拍照感覺與視角都不太相同。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喜歡擁有不止一台的相機,好讓我體會不同的拍照樂趣。
至於要把D750推薦給其他人。我會很樂意把它作為α7 II/6D同級別的考量對象。D750的優勢在於它明亮的光學取景器(我知道,光是這點就會有不少人罵我吧哈哈)、相對Nikon其他機種更輕量化更好握的機身設計、以及能試用一眾高素質又廉價的1.8G原廠鏡頭。不過說真的,α7 II現在大概10~11萬日幣出頭就能買到中古了,如果不是對Nikon和單反相機情有所鐘,其實初學者可能會更適合這些微單也說不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