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愛恨交織—Sigma 50mm F1.4 DG HSM (ART)

開始玩相機大約2年左右。我為自己的第一台單反相機,Nikon Df上所購買的鏡頭就是一顆50mm的“標準”鏡頭,是Nikon的AF 50mm f/1.4D。當時記得它全開很柔,但是顏色清麗,反差不高。什麼都不太懂的我還以為它性能非常好,用全開光圈拍了很多淺景深、淺景深、還是淺景深的照片。後來買了第二顆鏡頭才知道,日本這裡所說的“交換式鏡頭的沼澤”是什麼意思。我發現了,原來高價鏡頭確實有不一樣。
上面提到的“第二顆鏡頭”,正是Sigma 50mm F1.4 DG HSM。是Sigma的ART系列鏡頭。

DSC_3095

我在買Df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單反的世界。而Df與這顆Sigma鏡頭的搭配,可以說是帶了我入門的伙伴。我到現在一直在滅門換系統,兩年了,可是這顆鏡頭不管在我跳Sony、跳Fujifilm、跳Olympus、還是跳Canon,都會一直出現在我的器材庫裡面。我前前後后買了10次這顆鏡頭。有的是因為滅門來回太多次,但更多是因為品控實在是太噁心了。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運氣不好)
眾所周知,Sigma不管是在邁入Global Vision時代之前還是之後,買家都會為了“跑焦馬”所操心。而剛好我遇上了非常、非常多次。我也是傷透了心的買家之一。但是我依然為了性能使用這顆鏡頭,讓它斷斷續續在不同機身上陪伴了我2年。
在前面先說明了。我遇過前面跑、後面跑、不同距離不規則跑、摔了地上跑、氣溫變化了跑、馬達出問題等等的各種情況。我是衷心地羨慕那些沒有遇到跑焦的用戶。

_DSC2686

DSC02787

這顆鏡頭不管在哪一台機身上都是非常非常非常重的。從我最開始用到手快抽筋的Nikon Df上,到手感還行、用的最久的D810上,到完全不想多插的A7 Mark II上,到現在的5D Mark III、1D X上,它都是我的鏡頭群裡面最重(或者最重之一)的一顆鏡頭。我個人是不太用遠望鏡頭拍照,所以也一直沒有鏡頭的重量能夠明顯比它重上很多。我也習慣性會裝電池手柄拍照,所以鏡頭+機身握在手上,特別酸爽,又酸又不爽那種酸爽。
除了到哪兒重量都很重以外,不變的特色就是它高質量的光學素質了。從光圈全開開始就不負期望,非常的銳利,但是我覺得不算死氣硬調。女孩子的頭髮都能一根一根的看清楚,感覺好像真的可以數毛。後面的虛化也毫不含糊,我覺得是我喜歡的虛化的感覺。
SLR Lounge的Joe曾經說過,它看到這顆鏡頭在它那時候的5D Mark III上所拍出來的照片,還以為是利用Brenizer拍法(多圖疊加虛化)拍出來的照片,因為焦內非常銳利,但是焦外過度又很有立體感。線條描繪的很細膩,讓主體和背景能夠明確的分離開。加上本身全開就有高反差的光學特性,很容易就能看出來有立體感。


_DSC4261-编辑

_DSC4428-编辑

F1.4的大光圈鏡頭在以前的時代,可能都會讓用戶下意識地縮個1檔半的光圈再開始拍攝。除了銳度不足之外,以前的鏡頭還有常見的球面像差這個問題。 Sigma的這顆鏡頭並沒有像Nikon的58mm f/1.4G那樣倒回去劍走偏鋒,而是把現代鏡頭的合理化地做到一定程度的高度。靠著堆料,這顆鏡頭有著相當好的像場平坦程度,各種距離的球面相差都得到了抑制。許多時候要縮光圈,變成只是為了要更多的景深而已,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大多是為了更高的銳利程度。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一眼レフに戻ってきた

やっぱ富士フィルムはダメだなー。
色合いがいいけど、シャープネスは全然ダメだ。

今回はキャノンに戻った。

しょうがないなー

7K2C8995